记者节特稿|我们,“一直在路上”

2020-11-06 15:12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本网记者 李凌峰/文 媒体人供图 编辑 宋淑莹

  新闻媒体人的工作日常是怎样的?翻看他们的朋友圈,或是听听他们的从业经历,会发现,“一直在路上”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一种工作常态。“新闻正在发生,报道正在进行,我们还在路上”,这是一个需要用汗水、坚守和责任去诠释的行业,他们努力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讲好新时代平阳好故事的生动实践。

  

  

  

  

  

  

  11月8日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在记者节来临前夕,我们采访了数位新闻媒体人,敞开心扉,聊聊内心话。

  不是新闻“搬运工”

  周昌钧 (从业14年) :聊到新闻媒体这个行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跑”在一线的记者,而网络编辑,在他们眼里就是新闻的“搬运工”,复制加粘贴,操作很容易。其实不然,我们负责排版制作网站和APP上的每一条文字、图片、视频新闻,让网友每天打开平阳新闻网和爱平阳APP,能第一时间看到本县的新闻动态,等等。若遇到大型直播活动,则要专题策划及开设直播专题。值夜班,更是一件常事,只要是记者发来的稿件,都要及时编辑发到网站和爱平阳APP,还要兼顾外宣指令的落实,可谓是24小时在线。

  如今,新时代对网编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技术,跟上融媒体时代的步伐。

  与时间同行

  郑方芳 (从业12年) :今年疫情期间,卡口执勤人员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吃住睡在帐篷或车里,有人冻感冒了,有人腰肌劳损犯了,有人甚至一个月未曾回过家……当问及是否害怕或觉得累时,“会累,但不害怕,因为守住了平阳的各个出入口,也就守住了平阳千千万万家的平安”是他们给出的回答。

  当记者,除去要有政治觉悟、捕捉挖掘新闻的敏锐眼光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责任心。作为记者,需要把看到的一切,转化为画面和文字,让大众知道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传播精彩,传递阳光!每天,虽然记录的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但这份工作,让人有一种与时间同行的感觉。

  敬畏手上的话筒

  

  

  陈舒舒 (从业10年) :我一直从事广播工作,主持过《105早高峰》《快乐风向标》《辣妈成长记》等节目。疫情期间,因为楼上邻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不仅小区全面封锁,我们这栋楼更是成了重点监测对象。那几天,十分煎熬,要说不害怕,那肯定是假的。就在此刻,我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为扩大宣传,我们需要录制普通话、平阳话、闽南话3个版本的防控通告。因为不能出小区,录制疫情防控通告只能在家完成。设备有限,每天我得拿着手机,一遍又一遍地录制着通告素材。

  我会一直坚守岗位,也希望能够继续发挥余热,敬畏我手上的这支话筒,敬畏这项事业。

  以“匠心”对待工作

  陈孝聪 (从业9年):大学一毕业,就进入电视台工作。9年时间,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对我来说,却是人生路途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工作中,我接触最多的就是民间手艺,曾目睹坚守初心的匠人们遭遇“后继无人”的危机。采访中,我深深地被老手艺人的“匠心”触动,这也使我更加坚定,想用记录来“回馈”他们。也曾有幸,一些民间老手艺因为我们的报道,被选上了非遗项目。在传统媒体关注度日趋降低的当下,这份成绩证明了我们的努力是会被看到的。在今后的道路上,我希望自己以“匠人之心”来对待工作,一路前行。

  “喊”出群众的声音

  陈瑜 (从业8年):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我们要时刻保有态度,保有温度。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大众服务意识的媒体人,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喊”出群众的声音。我是一名主持人,会继续坚守本职,讲好平阳故事,传递新时代的最强音。

  新闻价值是工作信号

  倪雪均 (从业6年) :新闻采访没有特定的环境,没有特定的采访对象,没有特定的时间,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天气如何,新闻价值是我的工作信号。做好新闻工作,要有忠于职守、忠于事业、敬业奉献的精神。为了做得更好,加班是常事,甚至在深夜,也要一心一意工作。我县地处东南沿海,台风侵袭时,我和同事们总是不顾危险,及时赶到现场,记录受灾情况和抢救被困群众的感人场面。

  传递平阳声音

  徐远虑 (从业5年)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觉得一定要做到“身有书香味,脚有泥土味”。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牢牢把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掌握和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让新闻报道更有高度、广度和深度。

  作为新时代的记者,更要彰显肩上的责任与担当,要用我们手中的镜头和笔头传播社会正能量,传递平阳声音,讲好平阳故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张炜 (从业5年) :5年里,我似乎没有写出特别优秀的作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对于这个职业粗浅的看法。干好记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兴趣保持下去,转换成不断成长的动力。学习新的新闻报道形式、挖掘鲜活的新闻素材、善于与不同采访对象交流等,唯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会成长得更快。

  记着“守我”

  蔡玲珑 (从业2年) :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从事新闻行业堪堪过去了两个年头,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在面临疫情考验的时刻,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每一条鲜活新闻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这一年,我奔走于抗疫前线,记录着一线变迁,体会着平阳这片热土的实力、魅力和活力……采访结束后,往往思考还在继续。

  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赋予新闻记者的责任。记者,记着,也许就是记着初心,记着“守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