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蓬行

2020-05-08 10:55 来源:平阳新闻网

  谢锦芳

  纸蓬行今处在昆阳镇雅河东路与联东路交叉点,面朝东门岱庄河,向南望去,东门山就在眼前。它的原址在现在的联东菜市场周边一带。菜市场范围原是纸蓬行住户所在地,附近尚有数间遗留的老旧房。

  纸蓬行原是一幅面山临水的农村景象。如今,除了上了年纪的老人或是当地居民知道些底细,年轻的人们再也无法找到这个老地方。

  说起纸蓬行,它的附近就是我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因此我对它的印象比较深刻。这里曾是东门城郊外,俗称城乡接合部。此地曾世居着20多户人家,繁衍了好几代人。这里的人都拥有几亩田地,农忙时,他们下田干活称得上能手,是称职的“种田人”;农闲时,他们从事副业,又是技巧娴熟的做纸蓬师傅。做纸蓬可算是他们的祖传手艺,代代相传。长年累月的纸蓬生产,将他们聚集在一起,而他们的聚居所在地也被人们习惯地称呼为“纸蓬行”了。

  在纸蓬行,人们各自用稻草或砖瓦在河边有序地搭建纸蓬房,以便于用水和排水。纸蓬是以稻草为原料,经过切割、粉碎,然后加石灰,经软化、腐烂、漂白、清洗等几道工序,就有了纸浆。将处理停当的纸浆置于砖砌的方灶中,用竹制的格筛均匀地撂起,就有了纸蓬最初的样子。将纸蓬一张张铺放在空地上晒干,最后才是成品。

  当时,纸蓬的应用面很广,受人欢迎。过去民间用的便纸就是纸蓬。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常把一大张纸蓬剪成小方块使用,相当节约。菜市场里的鱼干、虾皮等干货,以及南货店的货物也用纸蓬包装。我还清晰地记得,春节探亲送礼的纸蓬包呈三角形,内有红枣、桂圆等。每逢春节,南货店的店员们就忙着包纸蓬包。那时,人们在探亲访友时,为了在亲友家能安心吃上点心,都会带上礼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礼物很“轻”,一个包甚至只装二十多个红枣。再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嘴馋的孩子时而挖洞摸来吃了,纸蓬包几经转送,所剩已无多。因此有了“纸蓬包,骗人方”的说法。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能用的物资越来越丰富,纸蓬经历了岁月洗礼,逐渐被纸巾、塑料袋等代替。随着岁月流逝,我们几乎已经看不到它的身影,而纸蓬制作的手艺也已经失传了,但它仍是我辈人心中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