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峰漫记

2020-05-08 10:55 来源:平阳新闻网

  雷日庆

  眉峰,即画眉峰,又叫眉峰尖。山峰如卓笔,峰尖似笔尖。逢月初,新月悬于峰尖之上,像是用画笔在描一弯柳眉。眉峰因此得名。

  天晴三日,与友相约登眉峰。驱车至眉峰山麓只音村。路边有石亭,名“知音亭”。柱上刻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亭联虽然借用他处,但也十分应景。每每月夜,无论圆月、弯月,月亮总在眉峰一侧悄悄探出脸来,然后一点一点地往峰尖挪移,直至夜的顶空。月亮挪步时,羞羞涩涩的,生怕人家发现。

  山路路况很好,每个石阶均由三块石头并排筑成。朋友戏称“三车道”。这条山岭是顺泰古道的一部分,在古时算是跨县交通要道。路况虽好,但毕竟是山岭,步步往高处去,要有一定脚力才行。四五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一个叫坳头的山村。对于我来说,这段路算是熟路了,因为前几天刚刚来过。那次原本打算去白云瀑景区,路过此处,出于好奇,便循着沟涧里的水声一路走到坳头村。误打误撞,反而弄明白去眉峰的路线。虽半途而返,但几个人都想再来一探究竟。为了避免像上次在阴雨天行走时的一路溜滑,这次我们刻意选了个晴好天气重新上山。上次上山,一路溪涧流水奔腾,水声不绝于耳。这次上山,截然相反,沟壑哑然无声,山泉似乎全都钻到地底里去了,真是奇绝景象。好在各色鸟儿依旧卖力欢唱,各色杜鹃花依然夹道欢迎。

  在坳头村古亭歇脚时,我们遇见一位老人。我用蹩脚的当地话与对方寒暄了几句。三言两语中,我得知这个村庄原先也是人丁兴旺,有三百人口之多,因时代变迁,大多举家搬迁至顺溪、水头和鳌江等城镇,如今只有几个老人在深山里。难怪一路走来,路边多见废弃的房屋,庭院杂草丛生。友人连连慨叹可惜了。从紧挨山道的古亭可以看出,昔日这山村也该是一番热闹景象。亭子石木结构,外沿由巨大方石堆叠,砌成U形外墙,亭子前方再横砌一堵齐胸高的石墙,亭口铺两米多宽台阶五步。依痕迹推断,亭内原有一家小卖部。我由此遐想,过客至此多要来几两糟烧,再来点花生米、松糕或豆饼之类,歇息片刻,续续脚力。亭内梁上悬挂一匾,名“半岭亭”,“半”字飘逸,犹如弯曲绵延的无尽长路,“岭”字遒劲有力,如群峰兀立。辨得匾额题写时间是民国十三年重阳,至今百年之久。亭子早已显露颓废之象,匾额却完好无损。

  我们继续沿山路向上攀登,中午时分到达岭头。岭头有一座废弃驿站,再往前就是下坡路,即顺泰古道。古驿站依山而建,门前地势平缓,遍地野花嫩草。论面积,半个篮球场般大。山风拂林,飒飒而来,没多久,身上汗水已被“风干”。午餐颇有趣味。友人带了炊具,用鲜鸡肉、鱼丸和鸽蛋等烧煮筒面。另备有些许熟食,啤酒十来罐。这等野外用餐,大家兴致很高,胜过酒店大餐。

  午后一时,酒足饭饱,往右侧分道继续上山。去眉峰尖的路不再像原先宽阔,只容一人行进。大约二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一个险峻山梁上。此处视野变得开阔,向右上方远远望去,可见最高峰上的红旗,那也是目的地——眉峰尖。目测,哪怕直线距离也不下三五公里。

  沿着新开凿的土路继续在山脊上走。山脊两侧坡险、渊深。所幸是晴天,路面干爽,并不滑溜。路两侧多茂密灌木丛,如此走起来脚底平实,并不令人发虚。我们就这么一个山梁又一个山梁的往上走去。看似同一座山,却往往有多个山峰。因此,也并非一路都在向上,有时还要下到山坳再继续往上。我们心照不宣,不到终点誓不罢休。走走歇歇,几乎耗尽脚力,终于到达眉峰顶尖。

  在眉峰峰顶,顺溪水库尽收眼底,吴垟、新田、维新等社区错落在莽莽群山里,也是一览无余。我向四周放眼望去,数不尽有多少重山,层峦叠嶂,逶迤而去,越往远方看,越觉得一山比一山高。不过,眉峰尖在方圆几里还是令人骄傲的制高点。眉峰尖,一点不假,山巅几乎只有立锥之地。山顶呈狭长状,长不过二三十米,最宽处也只有七八米。幸好其上有一些岩石和树木,不至于让人觉得无所依靠。探身俯视,一侧是万丈深渊,可见沟底的只音村,沟底的房屋看起来就像孩童手中的积木,另一侧虽有植被,但也是悬崖峭壁。

  猎猎风中,五星红旗在山巅招展。辛劳半天,登得山顶,大家一一与国旗合影。此刻,真想感慨一番:壮哉!祖国河山处处皆风景。

  原路下山,路却更难走,应验了那句俗语:“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坡道急,走走停停,还是走得两腿发颤,脚力全无。我戏言,如果谁说自己擅于爬山,我一定带他来眉峰尖。

  眉峰,一个充满诗意的山名,自儿时起就常常仰视的高山,今天终于梦圆。眉峰,对处于山麓的顺溪镇居民来说,是一座神圣的山峰。记得以前每到中元节,各家各户都要依照眉峰的形状制成一个个大黄粿,特别大的黄粿个头有两三岁孩童般高,重则五六十斤,俗称“大米斋”。粿的颜色之所以金黄,是因为人们取眉峰或附近山林的機木、翅柃、栀子、山茶树和山榔仗等植物,烧成草木灰,再用滚水浇淋草木灰,滤出金黄色汤汁,然后用黄汤浸泡粳米、糯米。每逢年糕厂做黄粿,远远的就有一股草木清香扑鼻而来。大米和草木灰混合的香味丝毫不逊色于奇花异草。中元节那天,当地人要用黄粿祭祖,有人也会把黄粿馈赠给镇外的亲朋好友。谁初次见到这么大的黄粿,都要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