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与武术教育一路前行

2019-09-30 11:03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叶旭 编辑 王秀华

  陈秀梅出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岁,是1968年毕业的“老三届”,是当时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因其老伴从小练习南拳,陈秀梅十分注重武术教育。

  

  

  1993年,在得到县教育局支持后,陈秀梅与其老伴开始卖房、卖厂,将他们的全部家财投入到武术学校的创办中。

  而这时,平阳的武术教育依旧是老的管理模式。武术教学没有统一管理,在教授武术的同时,文化课的学习跟不上步伐,这导致习武的孩子文化程度非常低。

  由于办校经验及武术教练的缺乏,加之文化课教师难请,场地又是租借等原因,陈秀梅在办校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平阳武校还是艰难地起步了。

  “1993年武校初办伊始,我们想尽办法,还是难以打破习武的旧思想。原本3个股东凑了500万元,注册了学校,可是第二年,其余3位股东就退出了。原因是当时我县的武术教育依旧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对武校保持着观望的态度。”陈秀梅告诉记者,建校第一年,学校还是租用当时坡南民兵训练基地的办公楼,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规模小,招生难,后期资金难以维持。那时候,学校仅招收学生100多名、武术教练3位、文化课教师6位,并且多数还是兼职。彼时,我县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与现在不同,只认准“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一观念。家长们都认为武校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才会去,所以在招生工作中遇到了大问题。

  1993年至2003年是平阳武校最艰难的10年。这10年,陈秀梅夫妻俩带领武校积极与社会接轨,全力打响知名度。

  1997年,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来到平阳武校视察,对学校工作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并亲笔题词:“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英才。”

  而在这期间,我县的武术教育也在不断变化,繁衍出越来越多与武术相关的协会,外来的拳法也在我县的习武圈内流行开来。

  2003年后,平阳武校终于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文化课与武术课的排课进行了合理调整。渐渐地,学校在国内乃至国际上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他们发现学习武术也可以考上大学,毕业之后也能有好的前途。习武不再是“差生”的代名词,成为了考大学的另一种途径。我县的武术发展迎来了契机。

  单从平阳武校而言,那时武术教练和文化课教师已经充足,管理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40名学生分配给一位教练管理,学生睡觉也有人陪同。原本半天上课半天习武的模式也被调整为排课。在劳逸结合中,孩子们受益良多。

  渐渐地,武术除却本身的意义外,还被贴上了健身的标签。受网络影响,人们对外来的跆拳道等外国武术也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近年来,我县的武术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人们可选的武术种类比以前多了许多。

  在这种大时代下,学校为部队、体院、警官学校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在今年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平阳武校在学生集体武术竞赛中超过了塔沟武校,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近年来,我县的武术教育已经走上全新的道路,与国际接轨。回首多年来的办校历程,陈秀梅心生感慨,平阳自古来以尚武精神著称,然而在过去,我县武术学校想求得一线生机,可谓难之又难。而如今家长观念的变化、武术种类的引进、国家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不得不说,这一切都源于时代的发展,更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安定团结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