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两位皓首平阳医生眼中的医疗卫生变迁

2019-09-25 09:58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倪雪均 编辑 宋淑莹

  干净整洁的医院大厅,井然有序的急诊就诊区、CT室、取药窗口……7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拥有核磁共振、生化免疫流水线、PCR等高精尖医疗设备;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及通过互联网+与国内外专家无缝连接;从几栋破旧楼房构成的医院,到现代化、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20世纪60年代下乡义诊

  

  如今,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一条致力于让平阳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健康之路已铺就开来。而在70年的医疗卫生发展浪潮中,医生是最直接的见证者。

  医疗条件,一年更比一年优

  

20世纪70年代县医院注射室

  

  徜徉在历史长河里,不难发现,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几近于“白手起家”。新中国成立之初,饱受战争洗礼、历经磨难的平阳,“缺医少药”是真实的写照,医技人员更是严重短缺,几乎无力解决群众大量的健康问题。

  今年74岁的王建平,出生于医学世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他从小就对一些简单的病症有所了解。“当时医生看病靠简单的‘望闻问切’,医疗技术和工具十分落后。我16岁初中毕业时,正好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没有饭吃,学校也停学了,感觉在家里跟父亲学中医没有进步空间,于是报名去当兵了。部队发现我曾经学过医,就派我去当卫生员。”在部队工作14年后,他不忘初心,转业回到家乡,成为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

  王建平回忆,1978年刚到县人民医院时,第一印象觉得这里不是医院,更像是难民营。整家医院只有几幢又破又矮的民房,一切都百废待兴。不仅环境差、人员缺少,群众患早期癌症等疾病还基本发现不了,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数病情较为严重,又或是打架斗殴导致的刀伤、车祸等,医院平时只能应付急诊病人。与此同时,医疗设备十分简陋,治疗基本靠医生经验,整个手术过程须靠医生自身完成。“好几次,手术做到一半停电了,无奈之下,只能让护士拿着手电筒为我照明,手术才得以继续进行。”这是他对那个年代医疗设备简陋的最深刻记忆。由此,希望医疗卫生事业能快速发展,成了他迫切期待的事。

  改革开放后,王建平的心愿逐渐得以实现。各种手术设施、手术器械越来越先进,让患者手术过程更安全,手术效果更完美。

  

现代化医院内景

  

  除此之外,我县医疗环境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据了解,县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县中医院迁扩建、县二医迁建等重点工程一一展开。仅2006年至2011年,就迁建或原址拆扩建了腾蛟、麻步、山门等18家基层卫生院。同时,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社会办医床位数逐年增加,达到全县总开放床位数的25%以上,有效改善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条件。

  看到这些变化,王建平很是欣慰。现如今,医生看病,只要刷一刷市民卡,就能了解患者之前就诊、用药等情况,治疗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而群众挂号、取报告单等都可以进行自助服务,能这么便捷,得益于我县积极探索的“互联网+智慧医疗”模式。近年来,为解决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群众排队挂号、交费、取药时间长,医生问诊及检查时间短等问题,我县积极打造贯通全流程、覆盖全辖区、适用全人群,高效、便捷的“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了付费“零排队”和就医“一条龙”全程自助服务。

  在他看来,我县未来的医疗环境还将继续提升。同时,模式构架也将发生变化,从单纯以治疗为目的模式转为预防、治疗、保健、养生相结合的模式,从传统的实体诊疗转为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从独立运行医疗机构转向医联体的发展模式。

  疾病防控,让更多人健康起来

  

手术现场

  

  今年83岁的罗达,从小成绩优异,于1961年分配至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1964年,他调回县人民医院上班,至此往后的60余载时光里,他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平阳的医疗卫生事业。

  “刚到县人民医院时,我担任传染病科主任。这里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整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行政人员和非业务人员总数只有91人。而现在,县医院已经有1700多名工作人员了。此外,硬件设备也十分简陋,只有一台X光机,医生看病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三样工具,一切都需要手动操作,检查也只有三大常规,即血常规、尿常规和肝功能。现如今,核磁共振、生化免疫流水线、PCR等高精尖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形成了基本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医疗服务格局。”罗达说道。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我县曾流行天花、霍乱、麻疹、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乙脑)、结核病等20多种传染病,尤其是霍乱、天花、白喉、乙脑等,流行面广,死亡率高。

  

自动取药窗口

  

  “当时前来就诊的乙脑患者90%都是孩子,死亡率在20%左右,平均每天都要死7至8人。一到疫情高发期,病房根本住不下人,大家只能躺在走廊、地上等。感染乙脑后,患者会出现高烧、惊厥、昏迷等症状,当时没有空调、电风扇等设备为他们降温,我们只能让消防员开着消防车,往医院屋顶上洒水,以达到全员降温的目的。”让罗达印象深刻的救死扶伤案例,数不胜数。曾经,有一个孩子感染了白喉,家人抱到医院时已经脸色铁青,十分危急。为了能尽快开展救治工作,他来不及将孩子转至手术室,直接就在护士的办公桌上动手术,从而保住了孩子的生命。

  1980年,我县开始实施国家《计划免疫工作条例》;1992年,我县开始乙肝疫苗有偿接种;2002年,开始实施一类疫苗免费接种;2002年,开始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004年,我县免疫接种一类疫苗建卡率达到99.68%,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6.36%。自此以后,基本消灭了曾经让人闻之丧胆的各类传染病。

  

县人民医院

  

  “现在,传染病已经基本消灭,但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却越来越多,环境的污染、食品安全、缺乏运动等成为主要原因,这也为我县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政府各部门多方联动,保护好环境,保障食品安全,让老百姓更加健康长寿。”罗达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