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平阳顺溪、青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19-07-20 09:25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杨碧/文 林绍武/摄 编辑 郑振国

  顺溪、青街,平阳西部两个相接壤的乡镇,80年前,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播下了革命精神的种子,并在这里深深扎根,代代相传。80年后的今天,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这片革命热土焕发出新活力,演绎着绿色产业、乡村旅游、基础建设等齐“开花”的新故事。

  近日,“红动浙南”平阳革命老区行采访组来到顺溪、青街,走进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红色基因,感受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

  

南网光伏项目

  

  红色记忆,激发干事创业新动力

  从青街畲族乡政府出发,沿山路驱车20来分钟,来到南网村。这里是我县早期共产党员施味辛的出生地。1919年,施味辛赴上海读书,阅读了大量宣传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22年,由中共早期党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施存统介绍入党;1928年,因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水肿病,秘密回平养病。在国民党军警的搜捕下,无法公开就医,病情恶化,施味辛于1929年6月病逝。以施味辛等为代表的平阳籍在外入党后回乡领导革命的共产党员成为平阳革命的两大源头之一。

  “我从小就是听着施味辛烈士的故事长大的。他传奇的经历和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身为同村人,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回忆这段红色历史,南网村56岁村民张仁圭充满了自豪感。他告诉记者,除施味辛外,张意言、张全敬等烈士的事迹,也是激励南网村村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南网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土地少而贫瘠,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村民收入水平较低。尽管面临许多“先天不足”的因素,但南网村党组织和南网人没有气馁,不断探索发展之路。在财政扶贫资金60多万元的基础上,启动建设光伏小康工程,并于今年4月开始获益。该村还通过出租土地、闲置房屋和加入“飞地抱团”项目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就业机会。村集体经济“反客为主”后,村民的日子好了,尤其是村里的老人有了“福利”,每天,老人们都能享受到村里为老服务中心的送餐服务,每餐只须付3元。“红色记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南网村党支部书记张仁高说,下一步,该村将对施味辛故居进行修缮,并深入挖掘革命事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完成前期设计,预计8月份开工。

  同样,顺溪镇维新社区进士村也有着一段与“红”结缘的历史。进士村是维新社区海拔最高的村庄,因其“地利”原因,隐蔽性强,曾是当时我党革命活动地之一。1936年到1945年间,该村4位烈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年4月,原来的进士村与大垄村合并成立新的进士村。”进士村村干部陈建忠介绍,新村党组织抓住“并村”机会,发挥党建领航作用,整合资源,成立平阳县核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完成注册,不久后将运转。届时,村民种养殖的茶叶、水稻、羊肉、兔肉、鸡肉、鸭肉等交由该公司简易包装后,再提供给该村省级扶贫挂钩单位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以增加村民收入。陈建忠还告诉记者,该村有多处待开发的自然景观和红色遗址,下一步将深入挖掘、利用。

  “以前上下山要走两个多钟头的崎岖山路,有些村民甚至几年都没出过大山。现在出门就是宽阔的马路,每逢周二、四、六还有‘公交车’,直达镇上只要20来分钟,很方便。”说起老区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家住维新社区朱垟村的91岁老人黄兆港深有体会。他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吃穿用”都不用愁了。

  记者一行下山时,见到一辆带有“村村通”标志的绿色轿车正缓缓驶入村口。这就是黄兆港老人所说的“公交车”,它打通了老区群众上山下山的“最后一公里”。

  

余思坑文化长廊

  

  绿色产业,走出老区发展新路子

  “靠山吃山”。近年来,顺溪镇强化党建领航作用,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的“发展样板”。杨光村是顺溪镇传统产茶地之一。该村于2015年12月成立平阳县和顺茶业有限公司,整合零散茶园,创新“私田定制”的经营模式,做大茶经济。“传统的销售方式不一定卖得掉,我们让有需要的人来租地,村民按照需求种植茶树。这就是‘私田定制’模式。”维新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杨光村通过联系在外平阳商会,由商会出资进行土地流转,建立生态茶叶基地,并以“私田定制”的经营模式“分享”给广大会员企业,会员企业再认领并投资购买茶树苗,以及为村民的种植、除草、修剪、管理、采摘、加工等提供服务,保证每一片茶叶都是“放心茶”。目前,首批“私田定制”已达300亩。

  而朱垟村则借着地理环境优势,引进覆盆子栽培技术,通过“以户带户”的方式,逐步建立基地,开展经济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助力农民增收。余思坑村人口相对集中,该村通过发展来料加工点,帮助解决剩余劳动力50多人就业,年发放代工工资120万元,增加了低收入农户的收入。

  青街是负有盛名的毛竹之乡,竹子是大自然赐予青街的礼物,一年四季产笋。以毛竹用材和鲜笋、笋干生产为主的毛竹经济林占全乡山林面积26%以上,区域性特色产品鲜笋更是远近闻名。该乡依托1.2万亩毛竹林生态优势,结合几个生态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山区高效观光农业。该乡得天独厚的竹林环境被充分利用,多家合作社在这里种植竹荪。2018年,南网竹荪种植合作社的“艾芝深”竹荪,在第八届温州市特色农业博览会上摘得金奖。竹荪种植,给南网村和青街乡群众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村民拓展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同时,青街加大畲乡民俗风情挖掘保护和利用力度,走民俗文化与生态结合的“三生相融”道路,发展畲乡特色的都市休闲旅游产业。目前,青街乡毛竹低产林改造基地、九岱山油茶基地、中药材基地、特种养殖基地、柑橘基地等建设良好,初步形成“一村一品”、民俗文化协同发展利用的良好趋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成就乡村振兴新支撑

  沿着顺溪中街石板路行走,映入眼帘的是老式的制银店、理发店,还有上了年头的店门与招牌上的“红色”标语。这条留有岁月的痕迹老街成为网红“打卡点”。可见,这里既是一个观赏的地方,又是了解历史的好地方。“这些年,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的回头客。我们这里的先天自然生态优势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环境越来越好了。”在顺溪桥头经营餐馆的商户告诉记者。

  顺溪,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森林覆盖率高达82.5%,是一个天然的“森林氧吧”。这里不仅有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顺溪古建筑群,还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顺溪推出“绿色+特色+古色”的旅游产业发展路线,创新“旅养+”策略,开拓老年旅游市场、乡村特色旅游市场、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旅养+”让位于少数民族村溪南村的新鑫度假酒店接待老年游客明显增多。今年上半年,该酒店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同时,溪南村抓住顺溪镇“红色超市”在该村试点的机会,充分利用“党建+平台+农产品”的特色农产品经营模式,帮助村民销售毛豆干、花菜干、番薯粉、马铃薯干、萝卜丝等农产品,开辟了农户增收新渠道。

  “村庄美了、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就多了。如今有了‘红色超市’,大家都不愁农产品卖不出去了。”溪南村村委会主任雷荣勋告诉记者。溪南村依托顺溪旅游集散中心的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目前,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民宿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下一步还计划整合村里的鱼塘资源,建设军鱼养殖基地,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更多收入。

  与溪南村一样,同是畲村的青街九岱村,乡村旅游也是异常“火爆”。“我们对房屋的挑檐和立面进行了改造,同时建设了林间游步道。”九岱村村监会主任雷顺迎介绍,该村通过挖掘传统的畲族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畲族非遗文化,发挥民族文化品牌优势,以民俗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青街乡的另一个民族特色村寨王神洞村,做足“畲文化体验”文章,在每年的“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上设置表演舞台,举行畲歌表演、民族服装走秀和婚嫁表演等节目,仅“三月三”当天就接待游客17000余人。

  细雨中,漫步青街村的青石街,古朴的街道、潺潺的流水,宛若行走在“水墨画”中。“来青街村游玩的旅客一年比一年多,这离不开自然美景,更离不开乡贤们的奉献。”青街村党总支书记李信乾说,这些乡贤中有很多是党员,他们致富不忘反哺家乡。去年,该村入选省第七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名单,预计投入1000万元对睦源廊桥、李氏大屋、池氏古屋等古建筑物进行修缮保护。畲乡“古建”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李信乾告诉记者,下一步,该村还将建设月山森林游步道、竹乡民宿、非遗风情街等配套设施,让更多的游客“留下来”。记者手记

  访革命先辈故居、听红色传奇故事、看绿色产业发展……一路上,我们见证了革命精神在顺溪、青街大地上的传承与弘扬。80年来,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敢拼敢闯,做足“山水”文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