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凊
《山海经》是本奇书,鲁迅先生曾在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深情描绘过对这本书的喜爱与渴望: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少年时的鲁迅,把《山海经》当做神话故事,因附有绘制得十分有趣的图画,出于孩子的天性,所以十分喜欢。后来,成为文学大家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喜爱的《山海经》做过一个评价:《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可见鲁迅先生认为《山海经》是“巫觋、方士之书”。
《山海经》穿越数千年,吸引了少年鲁迅,也让大师鲁迅细细研究过,这本“神话故事集”有何奇特之处?
据考据,《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被誉为“史家第一”的司马迁就直言《山海经》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而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可《山海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中华上古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来源《山海经》,这些石破天惊的故事,构成了中华神话的根基,极大影响了后世的《封神榜》《西游记》等神话著作。但《山海经》作为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山海经》全书虽然仅有31000多字,但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民族、民俗、哲学、动物、植物、矿物、医学……等学术领域,所记述的是远古祖先对世界的综合知识和全面认识,并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其魔幻的意味和想象力的丰富,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部神话志怪作品,可以说是我国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在笔者看来,《山海经》是一本“地图”,而且是经过古人走访确认并记录下来的地图。《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不按时间线路,总体按照地区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可能是古人出于某种目的,分时期、分作者,共同完成了这本“以上古黄帝时期为视角”的奇书。
在战国、秦汉时期,各种严谨的史学记载已经存在,笔者相信即使当时写作《山海经》的作者,也不会认为笔下的各种奇异国度、人种、神怪真的存在。所以到清朝编《四库全书》时,认为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入之史部,未为允也”,遂改列子部小说家类。曾经被当做上古历史的《山海经》,如今被“官方”的当做一部志怪小说看待。
其实,若以上古时期的古人眼光去看,世界是茫茫一片黑暗,华夏文明就如这荒芜世界中的一个孤岛。外面的世界如何,会不会是这样?即使是现代,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脑洞”,笔者看《山海经》最大的收获不是对其中的各种志怪、海外异国进行细细考究,这在笔者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山海经》中的想象力,即使面对未知,也要大胆地想象,即使再荒诞不经也不为过。这或许是上古祖先想要在书中传达的吧,不管未来会怎样,都不需要害怕,在世界一片黑暗下生活的祖先,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绘制了整个世界,甚至一度令后世认为是一部“史书”。
这样看来,不觉得古人很“可爱”吗?